“单车刺客”一小时6块5,贵过公交地铁
160元一根的钟薛高,被网友调侃成了“雪糕刺客”,如今,你躲得过“雪糕刺客”一小6块5的单车刺客,你躲开了吗?
大家有试过早高峰踩着单车朝着公司上演极速狂飙的经验吧?
这个诞生于2015年赛道,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崛起,解决了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使在电动自行车的冲击下,共享单车依旧是不少人上班的首选交通方式。但你留意过共享单车的收费吗?
01
涨价早有端倪
早在2022年,不少用户就已经察觉到了共享单车行业整体涨价的蛛丝马迹。
除了滴滴、青桔外,另外两家共享单车品牌先后调整了自己的周卡、月卡等套餐的价格。以七天周卡为例,哈啰和美团单车的套餐价格都从原本的10块钱上涨到了15块钱,90天季卡的套餐也从75块钱上涨到了90块钱。
打一巴掌肯定是要给颗糖,除了涨价,优惠福利也是要给的,比如哈啰单车就给原价15元的七天套餐提供了7.5元的半价优惠,90天的季卡优惠更是这只要43块钱,勉强将共享单车的价格压低到涨价前的水平。但我们都知道,长期优惠意味着品牌方可以随时通过调整优惠力度的方式控制最终的价格,一旦平台出现亏损或者是需要润色自己的财报时,取消优惠也是我们的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选择购买这类套餐卡。以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为例,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结算方式统计中,依旧有36.6%的用户选择按照单次骑行收费,而单次骑行的费用才是引起大家关注共享单车涨价的主要原因。
以广州市为例,在早前,哈啰单车的起步价为首30分钟内1.5元,超过30分钟的时长费为每30分钟收费1元,而现在,哈啰单车的起步价为首15分钟内一块五,随后,每10分钟收费一块钱,在上海,滴滴青桔经典版收费为首15分钟一块五。后每十分钟收费一元,相当于骑行一个小时的费用是6.5元,妥妥的单车刺客。
02
共享单车已经贵过公交地铁
近年来,共享经济是越来越流行,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本以为这些共享产品既方便又环保,关键,还挺省钱。所以啊,共享产品也一直很被看好。
早在2021年,我国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亿人,而近90%的用户每周都会使用共享单车,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骑共享单车就可以避免堵车。
然而近日,共享单车涨价在网上引起热议。大城市1小时6块5,中小城市小时4块5,这个价格真不便宜,已经贵过公交地铁了。
为何涨价?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共享单车这一套先补贴吸引用户,让用户习惯共享单车,再通过涨价促使产品转型的套路看起来非常熟悉。没错,曾经的网约车也采用了同样的推广模式,但和网约车不同的是,共享单车从诞生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中,为了弥补更大范围部署车辆带来的庞大成本,后续的维护成本更是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而暴增,而从用户端获得的钱却不足以弥补部署成本,亏损的同时还会被用户质疑收费过高。可以说,目前仅存的共享单车品牌背后都有巨头供血才得以存活下来。
也有网友算出如果坐公交车,1个小时可能已经跑了20多公里。按这个一票制两块钱,合着每公里一毛钱,共享单车1个小时也骑个20公里,累个半死,按照4块5计算,每公里要两毛多钱。
笔者是一个共享单车的重度用户,因为住在市中心位置,通常就是围绕离家三公里范围以内,出去买个菜、到附近的公园、商场、逛个街什么的,只要不下雨,出行基本上都会选择共享单车。
所以,就买了个哈啰单车的月卡套餐。北京,好像主要也就是哈啰和美团为主,目前,基本上就是形成了双头垄断的这个格局。35块钱的月卡,如果是使用频次不多的话,确实还不如坐公交车地铁划算。
03
结语
共享单车涨价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也是共享单车企业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盈利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来维护车辆,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同时还需要盈利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适当的涨价是合理的,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自古以来的市场交易中,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道理,就是商家铁定不会做赔本买卖。
共享单车的本意是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限价,任由资本的控制和发展,只会变成收割韭菜的机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