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标签”顾客,这事儿你怎么看?
很多社交媒体软件上,常常有一些印象标记或者心情标记,来展示自己对于自己,或者朋友同事对于自己的印象,表现某些个性、状态。比如微信状态标记,简单一个表情就可以表达当天的心情、状态等等。这种功能颇受年轻人喜欢。
现如今不仅社交平台,很多餐饮、酒店也会有内部标签记录相关到店顾客的需求,给顾客提供精准的服务。
2月23日,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标签内容涉及到了被贴标签人的体貌特征以及个性需求等。
根据网传信息显示,这些标签大多数偏向中性,除了顾客的外貌描述,还有喜欢吃的食物以及一些禁忌等等,但也有“喜欢在APP投诉”类似这样的内容。
对于此事,海底捞客服表示,这是不便透露的内部制度。
24日,海底捞相关人士也回复表示,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海底捞于2020年起对相关内容进行持续优化,明确禁止对顾客个人信息如体貌等特征等进行任何备注。
食物禁忌、饮食习惯、个性需求这些很好理解,能够帮助商家更好地服务顾客,节省很多时间。但外貌描写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另外类似于“喜欢在APP投诉”这样的标签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难道是提醒服务员,对这个顾客多加照顾?那对于其他的顾客是否就失去了公平公正?如果是提醒当值服务员,这个顾客很喜欢投诉,是重点注意人群,是否又侵犯了顾客本身的隐私?
可以理解,这样打标签的做法大概率是为了对顾客提供一种差异化的个性服务,对用户进行画像,尽可能实现客流的长期留存。试想,一个时刻记住你不爱吃香菜,不能吃太辣,喜欢喝蜂蜜水的餐饮店,是不是更能吸引你去二次消费、三次消费呢?
从精准服务这方面来看,客户喜好和禁忌标签能够让顾客获得更好地服务,品牌也能够获得顾客更多好感,可以说对于品牌和顾客是双赢的。但一定要注意的是,那些主观性标签,甚至容易让人误会的标签比如外貌描述以及需求外的特殊备注,这些是否会令人反感,是否会让这个标记机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负面作用,让精准服务失去一些味道?这里应该有品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
-- end --